2、第一部分“总平面设计”中增加了部分常用公共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;并将“道路”、“停车场”合为一节;将“广场、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”合为一节。第二部分“建筑设计”中,将2003版措施的“个体设计”改为“基本规定”,并增加了“无标定人数的建筑”、“安全防护”、“绿色建筑设计原则”等相关内容;根据公安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“《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》的通知”(公通字[2009]46号),在墙体、幕墙、屋面章节中增加了相关内容;根据最新修编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,在地下室、墙体、幕墙、采光顶、室内装修工程设计、屋面、门窗章节中增加了有关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内容;将“幕墙”与“采光顶”合为一独立章节,并增加了相关内容;增加了有关“种植屋面”、“金属屋面”的相关内容;增加了避难层、避震疏散场所、屋顶停机坪等相关内容;增加了制冷机房、柴油发电机房、中水处理站等设备用房的相关内容;增加了有关防水材料选用的相关内容。第三部分“景观设计”中,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,增加并充实了所需内容,编排方式符合各阶段设计的要求;增加了景观竖向设计、各种种植屋面类型的需求,以及景观设计中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。
二、在保留成熟传统材料与做法的同时,增加了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的相关内容。例如:
1、为贯彻实施《可再生能源法》,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,2009年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》(财建[2009]128号),财政部、科技部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》(财建[2009]397号)等文件,由此可见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将进入大力发展的阶段。基于目前《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》及相关国标图集均在编制中,为了使建筑师对此技术有一初步了解,在本措施出版印刷前增补编写了相关内容,放入附录中,供设计时参考。
2、在第二部分第六章“室内装修工程设计”第6.2.4条“结合层”部分,介绍了3~15mm厚块材专用粘贴剂这一新材料的新技术,并注明“适用范围及构造详见国标参考图集09CJ19《高强薄胶泥粘贴面砖及石材构造》”。
3、在第二部分的附录4“防水材料简介”中介绍了很多防水效果比较好的新材料、新工艺的内容。
三、补充了规范、标准中没有提到的、但实际工程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,结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,作为措施的补充、延伸,提供更多的、具体的构造做法。例如:
1、在第一部分第三章“竖向设计”第3.2节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,编者根据长期设计、施工经验,在广泛收集资料基础上总结、归纳出各种场地设计坡度;在第3.5节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,编者总结出各类土壤土石方自然、压实状态换算系数,挖方土质边坡坡度允许值等;而这些数据有的是分散在各类标准、规范中,有的是标准、规范中没有的,但设计时又非常需要。
2、根据设计工作需要,在第二部分第二章第2.3节将民用建筑分类及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划分、高度、工程规模、防火规范、设计使用年限、工程设计等级等采用表格化方式,极大的方便设计工作者查用。
3、在第二部分第二章第2.5节“房间合理使用人数及无标定人数的房间疏散人数的确定”中把标准、规范里未明确、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清晰化、明确化。
4、在第二部分第五章“幕墙、采光顶”部分,采用文字与示意图结合的方式,表达幕墙系统中保温材料与幕墙的构造关系。
5、在本措施诸多地方,编者均编写了设计中须注意的实际问题。例如第二部分第十二章“厨房”第12.3.11条明确提出了在厨房设计中应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。
四、在整个编写过程中遵循将标准、规范中模糊说法进行明确,将复杂情况进行简化并进行明确展示;尽量使本措施通俗明白,易于查找。
五、本措施编制的内容及编排方式力求从建筑设计需求出发,同类技术经编者的总结、归纳、提炼,尽量使之图表化,以便查找、记忆。
六、在本措施中所采纳的一些数据和图表注明了出处,以便设计工作者查验;在本措施所提到的一些内容,未能展开的,注明可参考的标准、规范或国标图集出处。
七、在本措施编制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:根据涉及有关节能、防火、安全等方面的标准,将相关内容揉进相关章节中,以及时提供目前设计中涉及的技术问题的参考内容。
除了在内容上的增加和丰富外,2009年版措施还在编制体例上有较大变化。例如:本措施将“景观”部分在2003版作为一个章节的基础上,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部分,并将相关内容扩充,充分反映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。
第一部分 总平面设计 | |
---|---|
1 总则 | 3 |
2 基地总平面 | 4 |
2.1 一般规定 | 4 |
2.2 建筑、建筑突出物与用地红线的规定 | 6 |
2.3 建筑高度计算 | 7 |
2.4 建筑间距 | 7 |
2.5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| 9 |
2.6 基地防灾、防噪声、避免光污染及防视线干扰、避震疏散场所 | 12 |
3 竖向设计 | 13 |
3.1 一般规定 | 13 |
3.2 各类场地的适用坡度 | 15 |
3.3 山地地形各类坡度的划分及竖向设计处理 | 17 |
3.4 场地平整及土石方量计算 | 19 |
3.5 各类土壤土石方量的换算系数(自然状态、压实状态) | 19 |
3.6 标高注法 | 20 |
4 道路及停车场 | 21 |
4.1 一般规定 | 21 |
4.2 消防车道 | 22 |
4.3 基地内道路技术标准 | 22 |
4.4 山区道路 | 24 |
4.5 停车场 | 25 |
5 广场、商业步行区及室外活动运动场 | 30 |
5.1 广场 | 30 |
5.2 商业步行区 | 30 |
5.3 室外活动和运动场地 | 30 |
6 管线综合 | 33 |
6.1 一般规定 | 33 |
6.2 地下管线最小水平及垂直距离 | 33 |
附录 | 36 |
附录1 部分城市日照间距的规定摘录 | 36 |
1.1 北京市《建筑专业技术细则》(2005年版)摘录 | |
1.2 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》(2003年版)摘录 | |
1.3 《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规定》(试行)摘录 | |
1.4 《贵阳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》(2007年修正)摘录 | |
1.5 《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》摘录 | |
1.6 《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》(2006年版)摘录 | |
附录2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(内部发行)摘录汇总 | 42 |
2.1 不同类别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折算比例 | |
2.2 普通高等学校用地指标 | |
2.3 普通高等学校校舍建设用地补助指标 | |
2.4 体育场地配置标准 | |
第二部分 建筑设计 | |
1 总则 | 47 |
2 基本规定 | 48 |
2.1 一般规定 | 48 |
2.2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| 48 |
2.3 民用建筑分类及建筑工程设计等级划分 | 49 |
2.4 建筑面积计算 | 53 |
2.5 房间合理使用人数及无标定人数的房间疏散人数的确定 | 55 |
2.6 层高和室内净高 | 57 |
2.7 室内环境 | 59 |
2.8 安全防范 | 64 |
2.9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技术要点及绿色建筑评价 | 66 |
3 地下室 | 70 |
3.1 一般规定 | 70 |
3.2 地下室防水 | 70 |
3.3 地下室防火 | 81 |
3.4 地下汽车库设计 | 83 |
3.5 地下室节能设计 | 87 |
4 墙体 | 88 |
4.1 墙体类型及材料 | 88 |
4.2 墙体防潮、防水、隔汽 | 91 |
4.3 墙体防火 | 92 |
4.4 墙体抗震 | 96 |
4.5 墙体隔声 | 98 |
4.6 墙体保温、隔热 | 100 |
4.7 墙体外装修 | 103 |
5 幕墙、采光顶 | 105 |
5.1 常用类型 | 105 |
5.2 主要材料及选用要点 | 105 |
5.3 主要物理性能指标 | 108 |
5.4 防火设计 | 112 |
5.5 节能设计 | 115 |
5.6 防潮、防水、隔汽设计 | 116 |
5.7 防雷设计 | 118 |
5.8 隔声设计 | 118 |
5.9 维护与清洁 | 118 |
5.10 常用类型的建筑幕墙、采光顶的其他选用要点 | 119 |
6 室内装修工程设计 | 122 |
6.1 一般规定 | 122 |
6.2 楼地面 | 125 |
6.3 踢脚、墙裙、内墙面 | 139 |
6.4 顶棚 | 142 |
6.5 家具、灯具 | 144 |
7 屋面 | 147 |
7.1 屋面类型 | 147 |
7.2 材料及坡度 | 147 |
7.3 屋面排水 | 148 |
7.4 屋面防水等级 | 149 |
7.5 平屋面构造 | 150 |
7.6 卷材(含防水涂膜)屋面 | 150 |
7.7 刚性防水屋面 | 152 |
7.8 瓦屋面 | 152 |
7.9 金属板屋面 | 153 |
7.10 种植屋面 | 157 |
7.11 屋面的保温和隔热 | 157 |
7.12 屋面防火 | 159 |
7.13 屋面维修 | 159 |
7.14 其他 | 160 |
8 楼梯、台阶、坡道 | 162 |
8.1 一般规定 | 162 |
8.2 楼梯、楼梯间设计 | 163 |
8.3 楼梯、楼梯间防火设计 | 166 |
8.4 台阶、坡道 | 175 |
9 电梯、自动扶梯、自动人行道 | 178 |
9.1 一般规定 | 178 |
9.2 电梯 | 179 |
9.3 自动扶梯 | 187 |
9.4 自动人行道 | 189 |
9.5 防火设计要点 | 190 |
9.6 局部布置及构造 | 191 |
10 门窗 | 194 |
10.1 一般规定 | 194 |
10.2 门、窗的物理性能 | 195 |
10.3 门的开启方式及选用要点 | 197 |
10.4 窗的开启方式及选用要点 | 198 |
10.5 窗台、凸窗 | 199 |
10.6 玻璃 | 201 |
10.7 门、窗的防火设计 | 204 |
10.8 门、窗的节能设计 | 208 |
10.9 擦窗 | 216 |
11 其他部位 | 217 |
11.1 阳台 | 217 |
11.2 排气道和室内通风道 | 217 |
11.3 垃圾管道及垃圾间 | 218 |
11.4 电缆井、管道井 | 219 |
11.5 避难层(间)和屋顶停机坪 | 219 |
12 厨房 | 221 |
12.1 一般规定 | 221 |
12.2 住宅厨房 | 221 |
12.3 公用厨房 | 223 |
13 卫生间 | 226 |
13.1 一般规定 | 226 |
13.2 住宅卫生间 | 226 |
13.3 公用卫生间 | 227 |
14 建筑物无障碍设计 | 232 |
14.1 一般规定 | 232 |
14.2 公共建筑无障碍实施范围 | 232 |
14.3 居住建筑无障碍实施范围 | 235 |
14.4 建筑入口 | 236 |
14.5 走道及门窗 | 238 |
14.6 楼梯 | 240 |
14.7 电梯 | 240 |
14.8 公共厕所 | 241 |
14.9 轮椅席位 | 242 |
14.10 无障碍客房 | 243 |
14.11 无障碍住房 | 244 |
15 设备用房 | 248 |
15.1 锅炉房 | 248 |
15.2 冷(热)源机房 | 251 |
15.3 配、变电所 | 252 |
15.4 柴油发电机房 | 254 |
15.5 水泵房 | 255 |
15.6 中水处理站 | 256 |
15.7 燃气表室 | 257 |
15.8 热交换站 | 257 |
附录 | |
附录1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| 259 |
附录2 《房产测量规范》GB/T 17986.1-2000摘录 | 260 |
附录3 《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(试行)》摘录 | 263 |
附录4 防水材料简介 | 265 |
附录5 防水材料选用要点 | 271 |
第三部分 景观设计 | |
1 总则 | 277 |
2 景观设计 | 278 |
2.1 一般规定 | 278 |
2.2 平面布局 | 278 |
2.3 竖向设计 | 279 |
2.4 园路及铺装场地 | 279 |
2.5 景观小品 | 280 |
2.6 水景 | 283 |
2.7 种植设计 | 284 |
2.8 经济技术指标 | 289 |
附录 | |
附录1 常用绿化植物名录 | 290 |
附录2 种植屋面选用植物表 | 300 |
附录A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 | 302 |
附录B 主要依据的设计标准、规范目录 | 315 |